【淘沙·历史沉浮】起初,政党的数量远远不止八个。在社会动荡、战火连绵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党林立,一度“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直至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前,也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党派团体。这些政党在历史洪流中,有的顺应潮流、百炼成金,有的逆势而谋、泥沙俱下。以中国青年党和中国民主社会党为例,他们曾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党派,但由于热衷权位,在政治上甘愿成为国民党掩盖一党专政、粉饰民主、欺骗舆论的工具,最终为历史所淘汰,落得偏居一隅、苟安台湾的结局。
【甄别·去伪存真】新政权成立在即,北平城既贤者云集也鱼龙混杂。新政协筹备会期间,共收到要求参加新政协的党派团体的申请28件,如孙文主义革命同盟、民社党革新派、中国少年劳工党、光复会、中国民治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人民民主自由联盟、民主进步党、中国人民自由党等。筹备会经过调查,坚持原则和标准,对不符合参加新政协标准的组织,或并入其他党派,或要求宣告解散,但也邀请其中一些代表性民主人士以个人身份参加。最终,以党派身份参加新政协的共14个,除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之外,还有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无党派民主人士也作为1个单位参加。
【聚散·自有缘由】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认为,民主党派是为争取民主而成立的,现在有了民主,任务已尽,于是开始酝酿合并或解散。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统一成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即今天的民革。同月,农工民主党在北京召开“五干会议”期间,有部分代表要求“光荣结束党的任务”。同年12月,鉴于认为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中国人民救国会自行宣告结束。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逐渐向群团方向发展,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再具有党派性。这样,以党派身份参加新政协的14个单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10个单位了。尽管如此,党内还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民主党派是“一根头发的功劳”,可有可无。一时间,民主党派的“去留”成为政治焦点。
【挽留·一片冰心】对此,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鲜明的态度。在中国人民救国会自行宣告结束后,周恩来后来找到主要负责人沈钧儒说:“沈老先生,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这个组织不能解散啊!”毛泽东访苏回到北京,听到后也很是惋惜,又听说九三学社也要解散,当即表示不同意。1950年初,毛泽东亲自出面吁请有关民主党派领导人不能再解散各自党派,强调:“民主党派不能取消,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很多民主党派成员直接参与到新政权的组建中来,在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事务、外交等各个领域,都活跃着民主党派的身影。1950年3月,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民主党派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著名论断:“民主党派不是一根头发。从他们联系的人们看,是一把头发,决不可藐视。”自此,八个民主党派的数字再也没有变动过,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日趋稳定。可以说,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历史选择了八个民主党派。
【简称】民革
【组成】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社会和法制专业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
【历任主席】民革历任主席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屈武、朱学范、李沛瑶、何鲁丽、周铁农。现任主席万鄂湘。
【组织发展】目前,民革在全国共有30个省级委员会、274个市级委员会、51个县级委员会,现有民革党员127930人。
【发展历程】1947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第一次联合会议在香港举行。1948年1月1日,会议宣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
民革成立以后,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成员,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的工作,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革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建立和健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建设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民革全党紧密围绕国家各项中心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积极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全面履行参政党职能,各项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始终以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鞭策和激励自己,是民革的光荣传统。
【简称】民盟
【组成】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
【历任主席】民盟历任主席为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史良、胡愈之(代主席)、楚图南、费孝通、丁石孙、蒋树声、张宝文。现任主席丁仲礼。
【组织发展】截至2017年10月底,民盟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组织,有盟员28.8万余人。
【发展历程】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1月16日,张澜在重庆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建立和平、民主、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共同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盟遵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积极参加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后,民盟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围绕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灾害与社会管理、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盟十一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民盟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自身建设成效显著;秉承“奔走国是、关注民生”传统,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和科技界别特色,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
【简称】民建
【组成】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
【历任领导人和主席】民建历任领导人和主席为黄炎培、胡厥文、孙起孟、成思危、陈昌智。现任主席郝明金。
【组织发展】截至2017年6月,民建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组织,会员总数17.8万余人。
【发展历程】1945年12月16日在重庆成立。在民主革命时期,民建团结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民建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政治纲领,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工作,特别是在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带动所联系的工商界人士,积极配合国家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民建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很多重要意见和建议,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维护安定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民建十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深化政治交接;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加强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开展调查研究;以“思源工程”为载体,以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为平台,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深化与港澳台各界的交流,加强与国外工商界的联系与沟通。民建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简称】民进
【组成】主要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
【历任主席】民进中央历任主席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许嘉璐、严隽琪。现任主席蔡达峰。
【组织发展】截至2017年6月,民进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地方组织,有会员15.9万余人。
【发展历程】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在民主革命时期,民进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坚持抗日救亡斗争;抗战胜利后,又积极投入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坚决拥护和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翌年9月,民进代表马叙伦、许广平、周建人、王绍鏊、雷洁琼等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民进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为纲领,制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宪法为准则,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倡尊师重教,维护人民教师的合法权益,面向社会开展讲学办学、科技咨询、智力扶贫等大量工作,积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献计出力。
2012年换届以来,民进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不断深化政治交接,按照“有思有行、集智聚力、顺势而为、开拓创新”的工作方针,着力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一方面坚持以新作为巩固“老阵地”,在参与教育立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坚持在顺势中开拓“新领域”,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转型、反腐倡廉等方面持续反映社情民意。发挥教育文化领域的优势,持续开展以教育帮扶为重点的“同心·彩虹行动”,积极开展对台港澳文化交流活动和海外联谊工作。
【简称】农工党
【组成】主要由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
【历届领导人和主席】农工党历届领导人和主席为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季方、周谷城、卢嘉锡、蒋正华、桑国卫。现任主席陈竺。
【组织发展】截至2017年6月底,农工党党员总数15.7万人。
【发展历程】1930年8月9日,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10日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3日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民主革命时期,农工党团结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农工党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治纲领,制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农工党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咨询服务,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团结带领全党成员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战胜“非典”疫情、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助学支教、法律援助、健康咨询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工党十五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以推进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工作主线,扎实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开创了农工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简称】致公党
【组成】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
【历任主席】致公党历任主席为陈其尤、黄鼎臣、董寅初、罗豪才。现任主席万钢。
【组织发展】截至2017年11月,致公党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组织,共有党员近5.4万人。
【发展历程】1925年10月由华侨社团发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致公党成立后,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而奋斗。抗战期间,致公党号召广大党员投身抗日,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改组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政党。1949年9月,致公党代表陈其尤等人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致公党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充分发挥“侨”“海”特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长期以来,中国致公党发挥与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对外联谊工作,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团和重点人士建立了友好联系。致公党十四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高素质参政党建设,围绕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努力做好“侨”“海”大文章,推动了致公党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简称】无
【组成】主要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
【历任主席】九三学社历任主席为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韩启德。现任主席武维华。
【组织发展】截至2017年6月30日,九三学社共有16.7万名社员。
【发展历程】抗战后期,一批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学者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更名“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改建为九三学社。
民主革命时期,九三学社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为社会主义服务道路,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九三学社协助中国共产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围绕“参政党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这一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机制;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围绕扶贫济困开展社会服务,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做实事;鼓励社员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九三学社十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扎实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助推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促进科技进步、培育科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简称】台盟
【组成】由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人士组成。
【历届主席】台盟历届主席为谢雪红、蔡啸、苏子蘅、蔡子民、张克辉、林文漪。现任主席苏辉。
【组织发展】目前,台盟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组织,现有盟员3000多人,其中近5年新发展盟员640多人。
【发展历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是在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于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台盟成立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口号”,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台盟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的工作,推动盟员和所联系的台湾同胞,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台盟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积极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拥护中共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坚持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主张和行为。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台盟团结广大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作出了不懈努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统一战线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台盟紧紧围绕国家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积极开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积极开展对台交流、做好社会服务、推进自身建设,努力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新华社)